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囊泡四种分离方法的比较

| 认领 | 导出 |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Pubmed体系: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单位: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 [3]武汉汉密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5 [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湖北 武汉 430030
出处:
ISSN: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外囊泡 超速离心

摘要:
目的比较四种方法所提取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囊泡(EV)的效率。方法收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基上清液,通过差速离心法(方法A)、超滤结合差速离心法(方法B)、超滤结合聚乙二醇沉淀法(方法C)、超滤结合水两相系统法(方法D)提取EV。利用二辛可宁酸(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检测各组EV的总蛋白浓度, Western blot法检测EV表面标志物凋亡关联基因2相互作用蛋白X(Alix)、 CD9与阴性对照钙连蛋白(calnexin),透射电镜检测EV的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检测EV的粒径分布与颗粒数。结果以上四种方法提取的EV蛋白含量分别为(1.92±1.77)μg/μL、(18.10±1.07)μg/μL、(6.33±1.02)μg/μL、(36.48±23.13)μg/μL。A、 B、 C三种方法所分离的EV的CD9、 Alix均呈阳性,其中方法C的表达量最低;阴性蛋白calnexin均呈阴性。方法D所得EV检测CD9、 Alix、 calnexin均呈现阴性。A、 B、 C三种方法提取的EV颗粒数分别为0.85×1011/mL、 0.63×1011/mL、 1.83×1011/mL,且粒径分布均符合细胞外囊泡的粒径范围。透射电镜检测A、 B、 C三种方法所提EV均有典型的杯托状膜结构。结论超滤结合差速离心法可应用于对EV需求量大的实验。若EV需求量小,则建议直接使用差速离心法,降低EV破碎的风险。

基金:
语种:
PubmedID: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通讯作者:
通讯机构: [1]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2 [3]武汉汉密顿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5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34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9 更新日期:2025-05-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