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蛋白激酶C激动剂致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研究

Mechanism of cardiac arrhythmogenesis induced by protein kinase C activation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 [2] 湖北省中山医院心内科 [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心律失常 佛波酯 QT间期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左室楔型心肌组织块 缝隙连接

摘要: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激动剂佛波酯(PMA)对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左室楔形心肌块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灌流台氏液),PMA组(灌流台氏液+PMA500nmol/L)。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给予程序性期前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通过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Cx43)总量及其S368位点去磷酸化(NP-Cx43S368)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A组QT间期显著缩短[(260±25)ms:(302±21)ms,P(0.01],T波顶点至终点的间期、T波顶点至终点的间期与QT间期的比值显著增大[(61±13)ms:(51±7)ms、0.24±0.05:0.17±0.02,均P(0.01],Cx43的总量、NP-Cx43S368蛋白水平显著减少(分别为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A组明显增加了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70.0%:0%,P(0.05)。结论:PMA通过下调心肌缝隙连接的总量及功能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综合科 [2] 湖北省中山医院心内科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622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52 更新日期:2025-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