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缺血性脑梗死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的参数化特征。方法:16例经临床综合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病例组;6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病史的健康人作为正常组。所受试者均在GE signa HDxt 3.0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b值为1000s/mm2的临床常规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b值从0依次递增到5000s/mm2的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并对所得图像进行单指数或双指数模型拟合求得各量化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快速和慢速表观扩散系数(ADCfast和ADCslow)以及快速扩散成分所占比例ffast。兴趣区(ROI)测量包括正常组额叶脑白质及皮层区域、病例组的梗死核心区及对侧镜像区。结果:正常组额叶白质ffast值(70.40%±3.54%)高于脑皮质(65.37%±4.66%),而ADC值[(84.89±3.59)%]低于脑皮质[(93.19±9.52)%]。亚急性期组患者,梗死核心区ffast(61.54%±6.34%)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65.56%±4.45%),ADCfast[(140.57±65.13)%]和ADCslow[(13.52±8.68)%]亦低于对侧镜像区[分别为(212.90±123.79)和(21.60±10.23)×10-5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期组患者,三个双指数量化参数在梗死核心区及对侧镜像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时脑白质和灰质呈现不同的扩散状态,亚急性期梗死灶核心区的双指数模型参数指标均低于对侧镜像区,而慢性期无明显差异;双指数表观扩散系数的参数化研究可为我们揭示正常及疾病状态下脑组织内更丰富的信息,但其生理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