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脊髓损伤后神经可塑性机制及评估方法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430030
出处:
ISSN:

摘要:
脊髓损伤给社会、经济及个人健康等均造成十分严重的负担.在许多脊髓损伤病例中,损伤的脊髓并没有完全截断,一些纤维束和部分脊髓回路依然保持完整,这为患者日后功能恢复提供了基础[1].事实上脊髓损伤患者即使未给予治疗,甚至忽视损伤部位轴索生长抑制分子的存在,约40%患者仍可发现脊髓功能有恢复迹象[2-3].目前已明确除行为代偿机制以外,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触发的结构重组(即神经可塑性)会在损伤后长期存在[4].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上的修饰,表现为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生理活动的调节乃至组织损伤后的代偿、修复与重组等.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肢体大脑皮质神经功能可塑性可能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发挥作用;此外这种神经可塑性的改变可发生在脑干、脊髓、外周神经系统等多个水平.尽管目前鲜见有涉及不同水平神经可塑性间相互联系的报道,但已有学者发现皮质下神经可塑性改变可能有助于皮质功能重组[4].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43003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622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52 更新日期:2025-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