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C
◇ 中华系列
文章类型: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43003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康复医学科
出处:
ISSN:
摘要:
脊髓损伤给社会、经济及个人健康等均造成十分严重的负担.在许多脊髓损伤病例中,损伤的脊髓并没有完全截断,一些纤维束和部分脊髓回路依然保持完整,这为患者日后功能恢复提供了基础[1].事实上脊髓损伤患者即使未给予治疗,甚至忽视损伤部位轴索生长抑制分子的存在,约40%患者仍可发现脊髓功能有恢复迹象[2-3].目前已明确除行为代偿机制以外,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触发的结构重组(即神经可塑性)会在损伤后长期存在[4].神经可塑性是指神经系统在形态结构及功能活动上的修饰,表现为对特殊环境的适应、生理活动的调节乃至组织损伤后的代偿、修复与重组等.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肢体大脑皮质神经功能可塑性可能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发挥作用;此外这种神经可塑性的改变可发生在脑干、脊髓、外周神经系统等多个水平.尽管目前鲜见有涉及不同水平神经可塑性间相互联系的报道,但已有学者发现皮质下神经可塑性改变可能有助于皮质功能重组[4].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汉,430030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刘璐,许涛.脊髓损伤后神经可塑性机制及评估方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11):88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