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2~2014年湖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27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ADR报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物剂型、给药途径,ADR发生时间、累及器官系统分布及临床表现,ADR分级、关联性评价及其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所致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32;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31~40岁年龄段构成比最高,占38.33%。ADR报告涉及9种药品剂型,以膏剂为主,占总剂型59.03%。ADR报告涉及给药途径主要包括外用(70.04%)和阴道给药(24.23%)等。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9.87%)和女性生殖系统损害(24.02%)等,ADR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其中咪康唑(42.73%)引起的ADR例数最多,酮康唑(36.56%)次之。227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200例,新的ADR 27例。关联性评价结果:肯定17例,很可能68例,可能142例。ADR病例的转归以治愈和好转为主。结论:应严格控制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加强ADR监测,完善药物使用说明书,规范临床用药,以降低ADR/ADE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