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连续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对内瘘栓塞的预警作用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出处:
ISSN: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栓塞 超声稀释技术 通路流量

摘要:
[目的]探讨连续监测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流量及流量的变化趋势对内瘘栓塞的预警作用,为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2例病人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超声稀释技术每3个月对这些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1次流量监测,连续监测3次,直至随访期满12个月或内瘘栓塞失去功能退出随访。观察期间记录每个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发生情况以及内瘘流量及流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在整个观察过程中,72例病人到随访结束时共发生栓塞18例,发生栓塞的18例病人3次监测的平均内瘘流量为709.6mL/min±337.8mL/min,有13例(13/18)病人流量在第1次监测时(500mL/min;未发生栓塞的54例病人3次监测的平均内瘘流量为1 171.7mL/min±692.9mL/min,只有9例(9/54)病人流量在第1次监测时(500 mL/min。在发生栓塞的18例病人中,第2次测量的内瘘血流量比第1次平均减少了22.3%,第3次测量时则减少了39.8%,而没有发生栓塞的54例病人中第2次测量的内瘘血流量比第1次平均减少了8.5%,在第3次测量时减少了9.7%。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内瘘流量减少25%以上时发生内瘘栓塞的危险系数提高11.5倍(95%置信区间为2.26~63.55),当流量减少超过50%时发生栓塞的危险系数增加30倍左右。[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500mL/min或3个月内流量减少超过25%的以上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率增高的重要指标,连续监测自体动静脉内瘘流量对内瘘栓塞风险有很好的预测价值,是早期诊断通路功能不良、早期发现栓塞的有效工具。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34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9 更新日期:2025-05-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