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例临床资料分析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10 patients with vein thrombosis in gestation or puerperi-um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
出处:
ISSN:

关键词: 妊娠期 产褥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肌间静脉血栓 低分子肝素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部位、类型、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例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DV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下肢DVT患者10例,发生率为1.02/1000,妊娠期3例下肢DVT,形成部位位于髂外静脉及股静脉1例,右侧小腿肌间静脉1例,下肢深静脉1例;产褥期7例下肢DVT,形成部位位于小腿肌间静脉6例,胫后静脉1例。下肢DVT多见位于左侧,且肌间静脉血栓为最常见类型(7/10),其中6例为孤立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为左侧腘窝浅静脉合并同侧多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妊娠期及产褥期下肢DVT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9/10)、高龄(5/10)、BMI高(4/10)、长期卧床(4/10)、辅助生殖技术(3/10)。产褥期发现DVT时D-二聚体值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5)。患者发现DVT后均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并嘱穿弹力袜动态观察,监测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治疗至产后1~3月,患者症状缓解,复查下肢静脉彩超,静脉血栓消失。结论:妊娠期及产褥期具有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尤其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高,应早期识别下肢DVT的症状明确诊断,尽早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434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19 更新日期:2025-05-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