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详情页

电凝法与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在脑卒中后中枢痛研究中的应用对比

Comparison of Electrocoagulation and Filament Occlusion in Construction of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schemia Model for Central Post-Stroke Pain Study

文献详情

资源类型:

收录情况: ◇ 统计源期刊 ◇ 北大核心 ◇ CSCD-E

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与疼痛医学科 老年麻醉与围术期脑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老年麻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出处:
ISSN:

关键词: 脑卒中后中枢痛 动物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大脑中动脉栓塞 脑缺血

摘要:
目的 采用电凝法与线栓法分别造成小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建立脑卒中后中枢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模型,探究更贴近临床的造模方法。方法 选择6~8周龄(20~25 g)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aive组)、电凝组(dMCAO组)和线栓组(tMCAO组),进行不同造模处理。在造模后行Longa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利用TTC染色评估大脑梗死体积,通过机械性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评估小鼠的疼痛状态,旷场实验评估小鼠的运动功能。结果 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小鼠造模后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均升高(均P<0.01),TTC染色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P<0.05,P<0.01);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和线栓组在造模后的第7、14、21、28天均表现出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Naive组相比,电凝组小鼠在造模后第29天的运动功能无显著差异,而线栓组小鼠的运动功能下降(P<0.01)。结论 电凝法和线栓法均可诱发脑卒中后中枢痛,但电凝法更贴近CPSP的临床表征,更具复制意义。

基金:
语种: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与疼痛医学科 老年麻醉与围术期脑健康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老年麻醉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
推荐引用方式(GB/T 7714):

资源点击量:622 今日访问量:0 总访问量:452 更新日期:2025-07-01 建议使用谷歌、火狐浏览器 常见问题

版权所有:重庆聚合科技有限公司 渝ICP备12007440号-3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泰山大道西段8号坤恩国际商务中心16层(401121)